时间是什么?百度百科说: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羲之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霍金说:时间是四维空间的一个维度,实时间是我们现在感受的时间;虚时间是指与历史流向垂直的时间。刘慈欣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敦煌说:你说的都对,但,我更懂时间。
实时间与虚时间:月牙泉的消逝
年,匈牙利籍探险者斯坦因在从莫高窟驮走了大量经卷时,搂草打兔子,拍下了鸣沙山沙丘之间的一汪呈大月牙形的清泉。作为地质学上的一个奇迹,此泉因形状酷似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最早关于月牙泉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据记载:“千古不涸”、水面、水深极大;据称,直至清朝时,泉面还能跑大船。
年6月,杨家桥公社在“以粮为纲”的精神驱动下,给月牙泉安装了三台水泵,进行大规模的抽水实验。、年,杨家桥公社开展“学大寨”农业生产竞赛活动,从月牙泉抽水灌田,年提水量3至4万立方米。粮食没打下多少,泉水急剧下降、泉岸严重坍塌,泉眼堵塞,月牙泉告急。
年,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无力再成月牙形。这一年,有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月牙泉似已名存实亡。
年,敦煌开始应急治理月牙泉,将党河的地表水抽到调蓄池,沉淀、过滤、澄清后,通过11根井管导水到月牙泉底,进行渗透滴灌。夏天蒸发量大,党河自身难保,滴管的水量更是杯水车薪。党河干渠在酷夏枯竭时,只能在水井抽地下水给月牙泉补给。工程设计的可用期限是十年,超过十年,就不起作用了。从至年,正满十年。
也许月牙泉命不久矣,也许变成“植物人”的月牙泉早已“脑死亡”,无论是哪种情况,月牙泉的死亡可期。我们并不知道月牙泉何时诞生、由何产生,就如同无法推断宇宙大爆炸一样。如果把月牙泉当成某种概念上的“宇宙”。在实时间的概念上,月牙泉即将走向一个终点。在虚时间这个概念体系里,在比三维更高的维度上,时间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闭合的圆,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
在虚时间里的月牙泉,没有科学定律中失效的奇点,也没有人们需要在该处乞求上帝的宇宙边缘。月牙泉既不创生也不毁灭结束。不同的是,关于宇宙如何终结存在“演化开放”、“坍缩闭合”两种可能,而月牙泉的终结,只有一种可能。
四维空间的时间:莫高窟的折叠
莫高窟第窟是整个敦煌保存最完好的初唐石窟:石窟左壁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画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碧波荡漾的七宝池水平台上,阿弥陀佛端坐莲台。中部的舞乐场面,乐工奏乐,歌伎起舞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盛唐景象。
与其它洞窟不同,窟中的壁画颜色艳丽如初。据说,这个洞窟是大画家张大千从宋绘千佛壁画中“剥”出来的。窟表层宋画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斑驳脱落。在洞窟中临摹壁画的过程中,张大千发现壁画后面竟然还隐藏着另一幅历史和艺术价值都更高的唐代壁画。由于长年“不见天日”,这幅重见天日的唐画色彩非常鲜艳。与其他常见到的黑脸孔的敦煌佛像不同,这幅壁画中的佛像肌肤雪白。
莫高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层层叠叠的壁画,其实是古人对“寸土寸金”的莫高窟珍视而造成的。从公元年开凿,至元代停工,经历世代变迁、风俗流转、供养人更迭,但石窟却只有有限的空间。于是后人会在前人的壁画上继续叠加新作,就仿佛想盖房又不拆迁,只在原建筑上加盖,直至形成耸入云端的摩天大楼。
今日莫高窟,是解读四维空间的时间最方便的模型。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四维空间有无限的想象。大致上,人们采用爱因斯坦对于四维空间的理解:三维空间加上一维度时间,虽然这个理论是值得商榷的,但却是最普遍的。四维空间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时间的三维空间的集合。
在四维空间,时间仿佛如同剥离莫高窟层层壁画的双手,跨越千百年的同一空间的壁画在此叠加。举手之间,上千年的历史可以同时出现在面前,只不过,这个空间是间断的,而非连续的。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唐朝的繁盛之风,宋朝的清丽禅意,元朝的豪迈粗犷,明朝的规行矩步,那一刹,莫高窟从三维变成了四维。
弯曲时空:敦煌古城的平行
年,日本人根据井上靖的小说拍摄一部名为《敦煌》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北宋年间,落第书生赵行德为深入了解西夏文明、只身犯险,后被西夏的汉人雇佣军头领赏识,又搭救回鹘公主与之相爱,最后为守护敦煌文明于战乱而创建藏经洞的故事。电影中,个人的爱恨情仇与民族大义、战争反思、文明传承紧密相连,让人似乎梦回一千年前那个文明冲撞的时代。
为了如实还原电影场景,在敦煌城西南约15公里处,按照清明上河图的形制,复建了敦煌古城。城楼、工事、衙门、酒肆......所有脑海中敦煌兴盛时曾存在的三百六十行,一一再现人间。漫步古城,仿佛遥听边角连营,恍惚胡姬蹁跹。
时空弯曲,其实一百年前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就已经出现过,他认为宇宙的时空是通过弯曲来实现不同的平行时空,也可以利用时空弯曲进行时空旅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立体的长方体上位于体对角线上的两个点,要想最快走完这两点之间的路线,那么就可以将这个三维的长方体,拆成长方体的二维展开图,此时的最快到达的路径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这就是利用了类似时空扭曲的方式,达到瞬间转移的目的。
古城大门仿佛一个现实中的“虫洞”:可以在时空中任意穿梭,无论是现在回到宋朝,还是宋朝回到现在。不同的是,这里难觅宋朝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于是,我只好闭上眼,假装,那日敦煌犹在。
时间与生命:壁画墓的永生
对于有限时间的生命,中国人想出了一个无限延展的主意。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位于敦煌市城东六公里处的西晋画像砖墓,是敦煌汉唐墓葬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已发掘面世的两座墓为汉代和西晋时期墓葬。三国灭亡以后的西晋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很多能工巧匠和有钱人就为躲避战乱,到此安居。这座墓始建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它比莫高窟的建造早一百多年。
墓室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高大的照墙上,一砖一画。主要内容有四神兽、李广射虎、生活世俗等七大类。这些画像砖以其丰富的内容客观反映了西晋时期人们的思想信仰、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地下的长久的黑暗中,壁画墓鲜亮的图案仿佛逝者期望复苏的灵活,鲜活着,又或者说,永生着。敦煌人,从不畏惧死亡,生前的财富、习俗、亲眷关系、职业等种种细节,都会借由壁画接引到另一个时空。在那里,生命从不消亡,时间仿佛静止,敦煌无意改变。
后记
敦煌,一个让人思绪连篇、感慨万千的地方。本文用敦煌的风物,解读“时间”——有物理学上的时间,和关于生命意义上的时间。科普知识晦涩,本人才疏学浅,不求甚解,但求一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