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牙泉 >> 月牙泉介绍 >> 正文 >> 正文

真实的文化苦旅,带货达人余秋雨的买家

来源:月牙泉 时间:2022/11/3

余秋雨老师应该是最早一批的旅游达人了吧。

有多少人,是因为他那本《文化苦旅》而对敦煌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尤其那沙水相依,千年共存的神奇景观,存在于大漠之中的一汪清泉——月牙泉。大概成了每位文人心中必去的打卡之地吧。

佩索阿有句诗:“我很高兴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而不是从书本中读到的。”书本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力,让我们身临其境。

但没有吃过盐的人是不能从文字的描述中知道真正的咸味。只有亲眼看到,才能把曾经想象描绘无数次的场景,描绘出真实的色彩。

月牙泉就在城镇边缘,隔了一个沙丘就都是房子。一边是熙攘的城市,一边是广袤的沙漠。离敦煌市区只有5公里,打个的就能到。

月牙泉如月牙,故而得名,早在汉朝,就有“沙漠第一泉”的美称。它被鸣沙山围绕着,像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黄沙与碧水唇齿相依,互为一体,“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在常年干旱的沙山中间,有这么一处千年不干的清泉,确实是世界罕见的奇特地理景观。

月牙泉的主要形成是因为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在月牙泉的西边,便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党河。

党河发源于祁连山,水源补给主要靠祁连山上融化的雪水清流,大量河水渗透到地下形成了地下水。而月牙泉正好住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上,地下水便在这里冒了头,最终成了一弯碧水。

由于东南风和西北风在这里交替吹过,东南风带着沙子刚落下,就被西北风带走了,西北风吹得沙子还没落地,又被东南风吹走了。

如此往复,月牙泉虽然被鸣沙山包围着,但却从来没有被黄沙所覆盖,堪称奇迹。当然,能把沙子吹走,这风当然是相当大的。

所以这里永远都能听到猎猎风声,以及沙子被吹出的共鸣。这也是鸣沙山名称的由来。沙漠起伏延绵,像大海的波涛。中间一弯,像倒影在海中的新月。在呼呼的风声和喋喋作响的沙鸣声中,月牙泉是如此安静。

这一动一静,唯有亲眼目睹,亲耳所闻,才能感受到。不过,真正地到了此处,有两种复杂的感受交杂在一起。有一大半是被这自然的奇迹惊艳到了,对沙山包裹着的一汪泉水惊叹不已;在净透蔚蓝的天空之幕下,古色古香的“第一泉”阁楼与整齐如刀削般的沙山精相互呼应。

天、地、人三景合一的和谐构图,有震撼的美感。“醉卧鸣沙月泉侧,千沙万泉无颜色。”完全感受到了“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受。

月牙泉旁,阳关古道,寒烟斜阳,方知千年一瞬间看这粗犷黄色中镶嵌着一抹精致的翡翠,确实理解了作者的肺腑之声:“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

还有另有一小半还是带了丝丝的失望。人太多了,人工的痕迹也太多了。热闹的气氛,已经感受不到《文化苦旅》的厚重悲凉了。

鸣沙山已铺上了通往沙山顶部的链道,虽然沙子依旧细软,但再也不需要像书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被沙子以柔克刚了。泉边也不见老尼(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月牙泉也越来越小,开始依赖人工添水了。

导游说,上世纪以来,由于大肆开垦,周边植被遭到破坏和地下水的抽取,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一度面临干涸的命运,为了避免这一沙漠奇观干涸,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了节水、补水、因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使得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有人甚至预言,月牙泉终有一天会消失。不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绿化,这一情况应该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大自然的手笔,独一无二、错过不再。想看的小伙伴们,一方面得抓紧时间看看,一方面还得爱护环境,一起保护我们的大好河山呀!

奉上一点小攻略,给想去的伙伴们一点提醒。门票元,可以连续来三天,很值得。

骆驼一定要骑,骑在骆驼上,感受驼铃声,很有异域风情的。骑骆驼元/40分钟,拍照加20元。

之前在鸣沙山看日出,可以看到远处的驼队,一动不动,仿佛像一副剪影。我们判断了好久,直到偶尔有只骆驼扭动了一下头,才确定不是雕像。

长长的驼队蜿蜒在沙丘上,非常壮观!如果想拍照,穿纯色的红色、黄色、白色的衣服裙子照相最搭配。

花衣服的话色调有点杂了。一定要戴头纱风沙太大了。开始我以为头纱只是爱美的工具,直到第一天吃了一斤沙,才发现头纱太有必要了。这里卖头纱的很多,几十块钱就特别漂亮了。

墨镜也带上,太阳大了伤眼睛。鞋套最好租或买,租鞋套15元也不贵。天气不热的话,光脚走在沙子上还挺舒服。

太阳再晒点,沙就会很烫了,穿鞋也会进沙的。

中午特别热,赶早或者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来,温度比较宜人。早晚温差大,穿上长袖,防晒防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