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这个景区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最初被称为沙角山,但在晋代开始被称为鸣沙山。其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米。这座山脉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过岁月的洗礼仍屹立不倒。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鸣沙山因风吹沙鸣声而闻名,这一奇特的现象被称为“沙岭晴鸣”。
月牙泉是鸣沙山景区内的一湾清泉,形状独特,如同一弯新月,因此得名。截至年4月,月牙泉东西长米,成为景区内的一大亮点。这个清泉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为月牙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
鸣沙山月牙泉周边的地理环境也相当丰富。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鸣沙山东西绵延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在其周围,三危山、黑石峰山、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构成了壮丽的自然画卷。这里的西风和北风携带沙质,受到山体的阻拦,使得沙粒沉降下来,积聚成了鸣沙山。在风力的作用下,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形态,成为千百年来的自然奇观。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引人入胜的景点。其中民俗博物馆建于年,占地平方米,采用古堡式建筑结构。这里集中展示了敦煌民间建筑、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内容,是近代敦煌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夫妻柳则是一对同根系的旱柳,裁植于年。它们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为游人流连忘返的大漠一景。尽管在年一场沙尘暴袭击中夫妻柳从根部折断,但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它们起死回生,重新长出繁茂的枝叶,成为大漠中更为强盛的一代。
另外,药王庙遗址也是景区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这个庙宇遗址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据出土的木制功德碑确认是清嘉庆二十三年(年)的药王洞。庙宇主殿为砖砌洞窟建筑,其泥塑和悬雕等雕刻艺术曾为人们提供了一窥历史的机会。然而,由于悬雕的保存困难,后来遗址被回填,以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吸引着无数游客。这片壮美的土地,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承载着敦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人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文明在这片荒漠中的不朽印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