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牙泉 >> 月牙泉新闻 >> 正文 >> 正文

月牙泉,敦煌沙漠里的一口沙井

来源:月牙泉 时间:2022/10/26

本文转载自,经作者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原文作者联系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一曲《月牙泉》吟吟唱出她美与幻,有着“沙井”之称的月牙泉因其特有的地貌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奇景——沙山环绕之下有着一弯月牙般的清泉。

敦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敦煌奇景,它是丝绸之路的结点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称。

获得这样的殊荣自有其自古以来不可缄默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依托“敦煌石窟”、“敦煌壁画”、“西千佛洞”等古迹得以沉淀而成,这些慕得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赏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处鸣沙山与月牙泉这一千百年来相依想成奇景赚足了世人的眼球。

一片沙漠与一汪绿洲原是“有我无它,有他无我”的关系,在敦煌,二者却能够如此和谐的度过了“前世、今生以至未来”,这片奇景在引人入胜得同时也引起了万众得好奇,茫茫无际得沙漠何以将生成一片月牙湖。

月牙泉自汉代起因其被沙山环绕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形似月牙形态而成为著名的风景区,早在东汉时期,《三秦记》中就有关于月牙泉的记载。它是“终归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沙丘抱泉,泉映沙丘”、“沙岭晴鸣,月泉晓澈”景观而享誉中外。

“月牙之形千古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山、古潭老鱼食之不老”这也是月牙泉的“四奇”。在四面高高的沙山之中,千百年来不为流沙吹落而淹没,也不因干旱而枯竭,依然水声潺潺,与沙漠一同恒久永存。

月牙泉是敦煌享誉天下得沙漠奇观,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5公里处,被周围得鸣沙山环环相绕,山为细米状流沙积成,沙子有红、黄、绿、白、黑五色,镶嵌再沙漠之内得月牙泉,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这种沙泉共存的现象是由它独特的地质以及气候因素造成的,月牙泉的周边都是高山耸立,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形成了一个月牙形,吹进这种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鸣沙山山脊的另一侧,而不往下流,这就是月牙泉诸多年来即便在遇到烈风的情况下仍然不为沙所掩盖的原因。

具体而言,从月牙泉本身的条件来说,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所处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以及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这三方面因素;另外还有平稳的沙山群为月牙泉的形成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月牙泉独有的地质结构

月牙泉的地质结构为泉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月牙泉下部的砂层含水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分为中细砂层、细砂层、粘土层以及中粗砂岩层,前三层是在月牙泉的下部,最后一层是在浅表层含水层中。

不同层有其自身的运行原理,首先是月牙泉的下部,作为河流的一个沉积环境,这一环境中所形成的中细砂层、细砂层以及粘土层是由党河和西水沟不断形成发育,将南部山区的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敦煌盆地中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因此其质层地相对密实。

浅表层含水层是在风积环境下形成的中粗砂层,空隙较大,表面的粘滞性较小。从地质构造上来看,由于浅表层介质疏松,下部相对密实,所以垂直方向上的水利交换作用相对较弱,地下水主要是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为地下水的贮存、快速径流及地下水与泉湖水的积极更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天然条件。

低洼的地形条件

月牙泉的地理位置可谓是天工而成,它恰巧位于党河冲洪积扇和西水沟冲洪积扇的交界处,属于扇间洼地,这样的地形条件一般是很难接收到大量的沉积物,即便接收也只能接收少量的堆积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与两边的地势落差则会逐渐增大,从而形成低洼的地形条件。

后期经过风积、风蚀等综合的天然条件,便形成了如今的月牙泉现代地貌。

区域性地下水位

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则是月牙泉形成的必备条件。月牙泉的泉域地下水与与盆地区域地下水为同一水流系统。泉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西北部冲洪积平原地下水补给,而党河则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在党河水库修建之前,党河河床长年有水,能够源源不断地补给补给地下水,西北部平原区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之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就形成了月牙泉。

因此,可以说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月牙泉能够保持“千年不干”的神奇景观。

简单来说,“月牙泉”的形成就是在地下水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的方式渗流进入天然的低洼地形积水而成。根据同样的原理,我们也可得知为何黄河源沙漠中也同样存在这数千个月牙泉,而且还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月牙泉湖泊群。

输沙平衡促成了沙丘的稳定

月牙泉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地下水系而且还与地形以及地表流场造成的输沙平衡有很大的关系。多风向的风况,高大的沙丘,以及月牙泉周边特殊地形对过境气流的分流作用,共同促进了月牙泉周边的沙丘千百年来均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除此以外,沙丘的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这也是沙丘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高大的沙丘越不可移动,月牙泉周围的沙丘较为高大(平均高度为米),而且在这个区域之内,冬季以偏西西南风为主,夏季以偏东东北风为主,相反方向的风抵消了对沙丘的影响,因此沙丘不发生整体的移动。

而且由于局部地形的引导,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能在月牙泉内的环形山中产生向上的回旋风,把沙山滑下的沙粒往沙山脊上和山顶上吹。正是在这种特殊的风沙活动之下,使得这沙泉能够共生、相依相存的地貌奇观能够绵历千古,给人们带来一种刚柔并济的感官享受。

高原特有的温差悬殊条件

风沙对月牙泉的影响还体现在其高原特有的气候条件。月牙泉周边高耸的沙丘会向下塌落,一到晚上,高原上特有的温差悬殊,就会形成一个风道向泉里猛吹,绕着三面环抱的沙丘,造成一股强大的风流盘旋而上,再把四周塌下来的沙又重新卷了回去。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肆虐的风沙不知吞噬过多少楼兰,也不知毁坏过多少良田,填平过多少山川,月牙泉却凭借“沙声吼如雷,声振数十里”而存在千百年,虽然其河水的总面积越来越小(月牙泉的水域面积在年约为m2;年约为m2),但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却仍然碧波荡漾,犹存风韵。

结语

关于月牙泉的水面面积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看出: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月牙泉的水面面积和水深相对稳定,但是到了60年代之后水位就降低了,水面也缩小。20世纪60年代之前至年,水位下降了10m左右;年最深处约2m;年最深处仅为0.18米,基本已经见底。

月牙泉是敦煌鸣沙山中一颗熠熠生辉的“蓝眼睛”,照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山河的沧桑之变,它见证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近年来,人工干预了天然的地理环境,诸如在月牙泉景区外围的草地、树木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增加,改变了月牙泉周边的风沙流场结构,破坏了原有的风沙输移动态平衡,使得月牙泉南北两侧沙丘有合拢的趋势,尤其是南侧沙丘的北移更加突出。因此,为了捍卫这弯鬼斧神工的“新月”,却也是任重且道远。

参考资料:

由“敦煌月牙泉”引发的思考·钟梦瑶.招伟彬

敦煌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和变迁·王秀琴.巴秀天

敦煌月牙泉景区沙丘表面沙物质的粒度特征·庞军营.曲建军

沙海奇官月牙泉·罗昭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