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牙泉 >> 月牙泉新闻 >> 正文 >> 正文

敦煌月牙泉几近枯竭下大招这样拯救网友敢

来源:月牙泉 时间:2024/10/18
每年的5—10月份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节——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到敦煌旅游,必看的景区有三个——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敦煌市必看的景区莫高窟。莫高窟因坐落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莫高镇的鸣沙山下,故得名“莫高窟”;因佛窟众多,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故又被称为“千佛洞”。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的位置,全长多米。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现存个。壁画总面积约平方米,彩塑佛像等多身。如今已融入了声、光、电等3D电子技术,抚今追昔,形象生动。鸣沙山。鸣沙山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位于敦煌市南郊7公里处。因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的共鸣,故得名“鸣沙山”。全山系沙砾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阴阳对峙。据记载,即使在天气晴朗、风停沙静的时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有着“沙岭晴鸣”之美誉。月牙泉。月牙泉就静处在鸣沙山之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就被列入“敦煌八景”之中——得名“月泉晓彻(澈)”。月牙泉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7米。整体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被誉为“沙漠第一泉”。“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是打在月牙泉身上的四个独特烙印,绝无仅有,千古绝唱!月牙泉曾一度枯竭据记载,在清朝的时候,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广阔、水域极深,数十亩的水面尚有大船往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尚有人来此垂钓,当时的情形是“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到了五、六十年代,泉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泉水最深处可达9米,湖水面积约23亩之大。从一些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可以得知这里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宝”的说法。到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以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即使月牙泉的水位面临枯竭——最为严重的时间是在年,当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少水的月牙泉几见泉底,人们都可以从上面行走。月牙泉的外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月牙”形变成了“哑铃”形!历经整治,年的水位已在1米左右徘徊,泉水面积也减小到7亩左右的规模。月牙泉拯救大行动如果不进行相关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年国家开发银行万元贷款落实到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当年年底开工——旨在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年总投资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在月牙泉周围修建了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后来敦煌市又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自年以来,月牙泉的治理工程累计投入了19亿人民币!经过几年的治理,月牙泉水位不断回升。敦煌月牙泉再生“子泉”,出现“三泉相依”奇观——有网友戏称,这泉水满满都是钱啊!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重新扩至10亩以上,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建立在巨大的智慧及财力投入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生态环境有一天真的恢复到它本真的状态,月牙泉才会摆脱外部的力量,靠其自身的循环系统去呈现自然之奇观!文中图片选自网络,侵删!想了解更多旅游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