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于年春节期间游历鸣沙山月牙泉,对于月牙泉形成原因发表一下个人拙见。
1、面积约平方公里的鸣沙山是一座巨大的储蓄水湿沙山。
2、其吸收并循环着周围地下,或三危山水源,乃至祁连山脉的水系资源。
3、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巨大的沙山压力下,湿沙水分的沉淀汇聚而成。鸣沙山含水量越大月牙泉水量越大,反之则小。当然月牙泉也有部分地下水,但个人认为只依靠地下水不足成泉,其大部水源来自鸣沙山脉的湿沙汇聚供给。
4、鸣沙山是一座会“呼吸”能流通的沙山山脉,其有成熟的水循环网络,“吐”水入泉,“吸”沙归山,周而复始。此可从裸露泥层中的无数个所谓的“虫孔”可得出结论。也可以推断出“沙不入湖”乃不确实之说,不是沙不入湖,其实是沙入湖后又被吸入沙山之中。即水出沙进沙进水出周而复始,故月牙泉千年不竭。
5、近代月牙泉有枯竭之迹象,以成为不争事实,且投入资金给予表层补水,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究其原因个人以为有两点原因,其一近代敦煌区域地下水补釆失衡,至使鸣沙山难以吸收更多的地下水源。其二鸣沙山湿沙层遭破坏而至,我曾登上距离月牙泉直线距离大概两公里的一座沙山上,沿山脊而上,踩沙不滑,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其表面干沙只是薄薄的一层,随手抓一把沙子,轻攥即可成团,松手后团而不散,可见其含水量极其丰富。然转道月牙泉四周山脉却截然不同,登沙山极其困难,需借景区内设置的沙梯方可到达山顶,且流沙似水,深米以下方可见湿沙。故其山无水,其泉必枯;湿沙为山,牙泉不干。
以上乃个人拙见,有兴趣朋友可共论之,以求共进。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浅行愚见拙言》
鸣沙生牙泉,
牙泉映沙山。
水自沙中来,
沙自水中去。
相依共万年。
谁能解奇缘。
若不尊其意,
终为古楼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