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敦煌市融媒体中心为广大市民送出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其中纪录片《敦煌李广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 雷献琴老人是月牙泉镇合水村村民,年过六旬的她告诉记者,她种植李广杏大半辈子,通过李广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也对李广杏有着深厚的情感。今年春节期间,市融媒体中心播出纪录片《敦煌李广杏》,介绍了李广杏树通过更新复壮、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等管理技术,达到了增强杏树抗寒抗旱体质、延长挂果期、提质增效、增加产量的目的。片中简单的叙事语言让雷献琴这样的果农很容易接受这些种植技术。
月牙泉镇合水村村民雷献琴说:“我都看了几次了。就说这个施肥,以前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季节施肥,闲了就施去了,但是不掌握这个农时也是不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纪录片里说咱们到秋天施肥是最好的,我们就在秋天把树挖开,把粪一起拥到里面,冬水一灌,到春天花也饱满,对树也有好处。”
纪录片《敦煌李广杏》遵循小题材、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导向和创作方向,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全面宣传推介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肃省的名优水果,以及敦煌农民致富支柱产业—李广杏。
村民路辉说:“这个片子看完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震撼,李广杏以前只知道这个传说,现在提供纪录片对它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特别是节目中将敦煌李广杏引进四川这个事,四川人把我们的李广杏苗运过去,栽到他们的后花园里,没想到开花、结果,效果非常好。”
村民沈昶劼说:“我现在也四十多岁,马上五十岁的人了,还不知道这敦煌李广杏发源地在哪里,昨天通过电视上的介绍,我还觉得挺有意义的,敦煌李广杏现在像这样到处宣传我觉得还挺好。八几年、九几年那时候最远就走到张掖,每斤才两毛多钱,现在全国各地都能送到了。这些年发快递,价钱也很好,我准备今年开春再栽几亩,不能让李广杏断了。”
关于李广杏的来龙去脉,纪录片《敦煌李广杏》节目摄制组查阅了上世纪的资料,在《敦煌李广杏初探》的调研文章找到答案。当时还是杨家桥乡(月牙泉镇)合水村的曾家园子,应该是敦煌最早的李广杏发源地。经过走访曾家园子的主人,又从曾家家传多年的帽盒文字中得知,年3月,合水村村民曾旺禄在新疆和田做买卖时,将事先看好的李广杏接穗引入敦煌。一路上翻沙漠、走戈壁,经过半个多月,珍贵的李广杏接穗才到敦煌。这个发现让在新疆和田工作的敦煌小伙沈志立兴奋不已。
沈志立说:“我看到纪录片中在抗霜、沙尘暴等情况下的片段,因为沙尘天气来了,咱们很多人都是关门闭户,但是敦煌市融媒体中心这些媒体人作为一群‘逆行人’把敦煌的李广杏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一遍。看完之后,我也看出来这些媒体人对挖掘李广杏这个品牌的决心,也看出来媒体人对敦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信心,更看出来敦煌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媒体的一份责任心。”
纪录片《敦煌李广杏》不仅完整地记录了李广杏的生长周期,还深入挖掘了敦煌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宣传推介地方农产品的同时,也为促进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敦煌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殷长琛说:“这个纪录片以李广杏的追根溯源为主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李广杏的由来、传说以及与莫高窟的种种历史渊源,其中还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李广杏的种植技术。同时,纪录片将李广杏与陕西的曹杏、新疆的和田杏等国内的知名杏品种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对近些年李广杏的发展以及市场行情也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记录,充分体现出李广杏的地域独特性以及独特的产业品种优势,对李广杏的示范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宣传作用。”
纪录片《敦煌李广杏》叙事生动,思想性强,解说到位,以小题材体现大情怀、正能量和工匠精神,是一部围绕精准扶贫和旅游主题,宣传敦煌、甘肃和传播中国声音的精品力作,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
著名纪录片导演秦川说:“作为一个吃了几十年李广杏的敦煌人,我第一次看到这么丰富的介绍敦煌李广杏的片子,而且对敦煌李广杏的前生今世、来龙去脉,物产神奇的果品的独特之处的宣传是非常独到、透彻、非常的深入,制作的效果也非常好,看起来非常诱人。对果农春夏秋冬的跟拍,抓住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故事,非常地接地气,让这个片子能够吸引人,能够感觉到不是说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看点就是对现实人物的记录,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李广杏历史文化背景的挖掘,从汉朝上下几千年,把史书的记载、学者的研究、民间的传说等结合起来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考证,非常有学术价值,很有知识性,弥补了研究和宣传的不足。镜头牵着大家的视线去寻找有关李广杏的传说、背景、故事、人物、研究专家,让这个片子有了一种贴着地面行走的感觉,也有了很好的视觉牵引作用,所以这也是片子的一大亮点。”
纪录片《敦煌李广杏》制作期间,节目摄制组沿着敦煌李广杏的发展传播轨迹,远赴四川成都、陕西富平、新疆和田、甘肃兰州等地,深入发掘了我国杏产业的发展历史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故事,凸显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敦煌书画院院长、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观看了纪录片后,认为片子在宣传李广杏品牌、引用李广杏传说、促进丝路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为深入挖掘敦煌农耕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敦煌书画院院长、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说:“这个片子抓住了在丝绸之路上借李广杏的东西传播、流变的过程讲述了丝绸之路的交流,这一点是这个片子的一个高度。因为敦煌这个地方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是中西交流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实际上都是交流而形成的,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前后这个过程中,可以说东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不少,西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不少,充分地证明了文化由交流而多彩,由互鉴而丰富。所以这个片子我认为抓住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特点。”
杏树落地到新疆,就叫白杏。落地到陕西,长成的就是曹杏。落地在欧洲,就叫“亚美尼亚苹果”。而在敦煌嫁接扎根,则成了远近闻名的敦煌李广杏。伴随丝绸之路畅通,通向世界的窗户打开了,中国杏树也走向世界各地。相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敦煌李广杏不仅在敦煌大地繁花似锦,也会在更多地域生根发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击观看完整纪录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