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家好。欢迎来到盾盾猎奇。
这期开始,我们来说说全世界那些奇异的景观的未解之谜:
西尔布利史前人造山之谜
威尔特郡人引以自豪的是,自己的家乡拥有欧洲最大的人造土山——西尔布利山。这座高英尺,占地5英亩的人造山,是公元前年左右建造的,拥有多年历史的西尔布利山是欧洲最高的史前人造土山。几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对古人为何建造这座土山一直迷惑不解。
西尔布利史前人造山西尔布利山是一个人造奇观,高37米,坐落于英国威尔特郡埃夫伯里村附近,数百名劳工历时很多年才建造完毕。有科学家认为,最初的西尔布利山不过是一座低矮的砾石堆,而后一点点加高并被一道沟渠环绕。在修建防御工事时,盎格鲁-撒克逊人可能将这个锥形结构的顶部铲平。
考古学家曾在西尔布利山下面发现鹿角、白垩、石头和工具,它们颜色、类型不一,存在于不同的层。一些人认为这些东西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尔布利山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项目,建造者没有任何蓝图。实际上,建造者建造这座土山是将其作为举行仪式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外形所具有的重要性处于次要位置。给人的感觉是,这座人造山最后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建造过程。
年,理查德·阿特金森教授在西尔布利山山下挖掘了一条地道,试图找到建造原因。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播出了这一挖掘过程。但阿特金森并未在地下发现坟墓、寺庙或者宝物,很多人将此次挖掘视为一大败笔。阿特金森认为西尔布利山分3个时期建造,但莱利认为共有四五代人参与建造这座土山。
西尔布利史前人造山在人们寻求西尔布利山建造成因的过程中,引出了很多关于它的神话和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个说法是,西尔布利山是传奇人物Zel国王和他的马匹的墓穴。据说,这个墓穴还和很多异教徒的信仰和地球神话有关联。很少有人知道当初建造这座土山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那个时期正是英国早期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最近的放射性碳追踪显示,西尔布利山建于新石器时代,而不是铜器时代。
西尔布利山据信拥有多年历史,建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年,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EnglishHeritage)投入万英镑(约合万美元),启动一项修复计划,防止因挖掘而变得脆弱的西尔布利山崩塌。
莫赫陡崖之谜
莫赫陡崖屹立海中,是克莱尔郡海岸的天然屏障,景色壮丽。莫赫陡崖的地貌在爱尔兰是最险峻的,有别于岛上柔和的景色。黑乎乎的峭壁成锯齿状,像六角形手风琴似的陡峭岩石在大西洋中隐现,沿着克莱尔郡海岸延伸八公里。
莫赫陡崖莫赫陡崖并不优美,既无草坡、花朵,又无砂质海湾。它从海角耸立,高达二百公尺。虽然大西洋的狂风巨浪不停猛击它的基底,但它似乎经受得住这种冲击,一直屹立不倒。
莫赫陡崖东北方的一片荒凉之地,石头处处,称为巴伦高地,面积二百六十平方公里,是巨大灰岩地带,灰岩呈皱褶状阶地,向上爬升至埃尔瓦山,此山高三百四十五公尺,顶部由页岩构成。约一万五千年前,冰雪把该处冲刷得歪歪斜斜,成了欧洲一个最年轻地貌。 有一位将军勒德洛对巴伦的外貌描述得最为恰当,他说:“那里无足够溺死人的水,又没有供人上吊的树,更乏埋葬死人的泥土。”但是它有牧场和松林,而且石阶上到处都有已经扎根的榛木和刺柏。
在这片灰岩上,交错的裂缝组成格子图案,生长着上千种植物。这些植物奇迹般地在这一小块一小块土壤中扎根生长,使这片阶地成为植物热爱者的天堂。温和潮湿的气候和岩石的庇护,使地中海植物和高山植物在此茁壮茂盛。初夏时分,岩面显得生气勃勃,老鹳草和春龙胆等把它点缀得多姿多彩。
莫赫陡崖雨水并非从石面溜掉,而是漏进石缝向下流;雨水不断侵蚀岩石,形成无数槽沟和海蚀洞。有时水向上涌,形成短暂湖泊,称为冬湿夏干沼泽地。探坑者勘察了绵延几公里的弯曲隧道。这些隧道一直深入至埃尔瓦山旁。向公众开放的阿威洞,有一千公尺长的通道,通向遍布钟乳石和石笋的地下洞穴。
这一带的峭壁正慢慢地一点点崩溃,偶尔,峭壁上会有一段岩壁坠落海里。悬崖的灰岩基底(是无数细小海洋生物的骨骼)是在3亿年前堆叠起来的。数百年来,越来越多颜色各异的砂岩和页岩沉积在海里。多次的大陆移动把沉积物逐渐推上表层,植物奇迹般地在这一小块一小块土壤中扎根生长。如此奇异的悬崖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的奇异植物为数众多,它们是如何在这片悬崖上生存下来的呢?目前为止,人们还不甚明了其和谐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立陶宛跳舞林之谜
立陶宛的“库尔什沙嘴”国家公园是个沙丘和鸟类的
王国,该国家公园延伸在库尔沙湾和波罗的海中间的一条狭长地带。那里的树一棵棵都长得奇形怪状,给人的感觉像是有一种神秘不解的力量把它们拧成了螺旋形。公园的工作人员已把这片神秘的树林叫做“跳舞林”或“醉酒林”。
立陶宛跳舞林对“跳舞林”出现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说,生物学家认为,树干之所以变得弯曲,完全是嫩枝卷叶蛾之过。通常说来,树龄在5至20岁的幼小松树苗常爱遭到嫩叶卷叶蛾的侵害。毛毛虫毁坏松树的幼芽,吃掉正在发育的顶端和侧边的嫩枝。一旦顶端幼芽被吃掉,只好由侧边幼芽来顶替其位置,结果松树树冠便变得弯曲起来。
立陶宛的林学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跳舞林”这一奇观,原因在于松树的顶端幼芽太柔弱。当松树往上蹿的时候,大风常常将其幼芽折断,结果便出现弯曲。
“跳舞林”的秘密目前尚无定论。
月牙泉之谜
月牙泉地处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之一。
月牙泉敦煌遗书载“鸣沙山中有井泉,沙至不掩……绵历古今,沙填不满。”古诗中则有“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银沙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满涟”。千百年来,河西不少名城重镇、关隘哨卡为风沙埋没,许多村庄农舍、植被、牛羊,为黄沙侵袭。风沙吞噬了千年风华、百年繁荣。尽管鸣沙山“沙声吼如雷,声振数十里”,月牙泉却不被淹没,依然澄碧依旧、月弦如故,这不能不称之为“神”。月牙泉奇就奇在她千百年不枯不竭。狂暴的沙漠和静谧的清泉本是不共戴天,难以共存的,更何况处在暴热、干燥、蒸发量极大的沙漠气候的烘烤之中,沙和泉却能悖世之惯例,沙不填、泉不枯,如此神奇景观,还得归功于自然的造化。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沙峰漠谷问的小盆地中,为沙山环抱,南北最宽五十四米,东西长近三百米,泉沿向南凹,向北凸,向东西两端逐渐变窄变尖,水面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泉水弓背的一面(北面)距泉边十多米处,是高耸二百多米、峰峦陡峭的沙山主峰。南面是一片距水面几米高的沙土台地,过去台地上有寺院庙宇、殿堂道观百余所,楼阁亭台鳞次栉比,岸边沙枣树、榆树、杨树、红柳蔚然成林,景致壮观而幽雅,有些地方还种植庄稼,足见台地之广大。
那么,月牙泉为什么不会被风沙掩埋呢?
月牙泉月牙泉常盈不枯,恒久生存,还由于泉底有逆断层储水构造,属典型的古河湾风蚀残留湖,处在风蚀凹地和新月形沙丘间,也叫风成湖。以前鸣沙山中还有几个储水小湖,都和古河道的大部分一起被流沙埋没了,惟月牙泉这片残留河湾地势较高,河流渗漏的地下水汇集于此,又受到周围特殊地形地势的保护,得以幸存。其水源来自鸣沙山下含水层位置较高的地下潜流,一般不受外界气候环境的影响,水量稳定,而月牙泉处在古河道河湾残留形成的湖盆洼地中,离潜水较近,容易接受地下承的补给。所以,水面虽小,但底部水路畅通,涟漪荡漾。
敦煌地区历来西南风较多,刮西风时,由于泉附近比较潮湿且以前有植被,近处沙坡低缓起伏,而较远处又为高山所围,困之沙刮不起来,而远处的沙又吹不到泉边;起南风时,泉南有广阔的高台及树木、建筑阻隔,沙子很难落入水中,同时还把北面山脚流泻下来的沙吹卷到鸣沙山上,从而防止了北山脚抄子堆积拥向月牙泉。起北风时,主峰另一面的沙子飞速地至月环形涉丘向山梁上滚动,沙子沿山梁上滚,速度迅急,动能很大,所以吹到山背的沙子速度很快,而月牙泉一边主峰坡度极陡,山脚距泉沿近而山高,因之沙子从山脊骤然飞起,凌空而过,飞越月牙泉,落到对岸。
彩色沙林之谜
名不见经传的云南省陆良县由于发现了一处特殊的自然奇观沙林,渐渐地出了名。
所谓沙林,是一处面积为六平方公里的奇特地貌。一盘散沙到了陆良,成了一片片由沙粒堆聚而成的峰峦叠嶂,风吹雨打,竟然屹立不倒,并且还能焕发出七彩颜色。
“彩色沙林”离陆良县城18公里,在一片群山耸立的山脚下,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奇特地貌——在这一处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地方,由沙里堆聚而成的峰峦,在风吹雨打之下,竟然屹立不倒。它们或如笋、或如墙,千姿百态,实为天下一绝;更奇妙的是其颜色变幻无穷。故有彩色沙林之称。如今,它与路南石林、元谋士林号称云南的三大奇林。
彩色沙林“过阴兵”的怪异现象就发生在这鬼斧神工之地。
在“彩色沙林”的尽头,有一处高高的山梁,故名为“大战马坡”;在大战马坡的半山腰,又有一个古地名为“小战马坡”,坡上兀出一石,上面有“下马石”三个字,当地山民说:“怪异现象就在前面,自古人到这里就要下马。”再往前走,又有一石刻着“惊马石”三字,在它的右边有一处黝黑的山崖,下面是一道阴森森的山沟,当地人称为“惊马槽”。“过阴兵”的怪叫声、惨叫声就是从这沟里发出的。有着天地之灵气的马到了“惊马石”就会惊起来,即使用鞭抽打它也不肯从这惊马槽里过了。
以上就是这期小编所搜集来的资料,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你也对世界猎奇这个话题感兴趣,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