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见敦煌(散文)
杨丽媛
敦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汇聚东西方文化的一座历史名城。她灿烂的文明吸引着各界名人汇聚于此,她独一无二的壁画和佛教文化使得中外游客趋之若鹜。阳关、玉门关在古代的诗词中被反复吟唱,莫高窟的神秘和深邃被学术界反复研究。几回回书里读到你,几回回梦里梦到你,那驼铃声声,那沙漠边关,在这个美丽的七月,我走近这座城市,近距离的感受她的风情她的美。
从西安咸阳机场坐飞机两个小时飞抵莫高国际机场,下了飞机就被那天高地阔的景色所吸引,这里没有阻碍视线的秦岭山脉,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与大地相接,眼目特别宽广,七月的阳光把一切都照的那么明媚、亮丽,感觉心都兴奋、欢快了起来。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在古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在汉元鼎二年(前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是丝绸之路之要冲,也是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北方驼马与当地粮食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
鸣沙山上听沙鸣
旅游的第一站就是国家著名风景区鸣沙山了。此山也是敦煌最有名的风景区之一。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山石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出变化多端的声音而得名。远眺此山,砂石的颜色呈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整座山沙峰起伏,在太阳底下发着金色的光芒,格外耀眼,宛如一座金山。走近沙山细看,才发觉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温和绵长;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一条金龙,长长而卧,绵延千里;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片片相连。
第一次亲近沙漠,感觉沙漠的沙在阳光的照射下,晃的耀眼。我们激动的手足无措,张开双臂就扑到沙的怀抱中去,却发现沙靴直往沙子里陷,根本就走不了好远。我们三步一滑,两步一退,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个脚印,费力得很。爬到很高的地方,沙子陷的更厉害,便只能手脚并用。。。。就这样,我们带着太阳帽,顶着骄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一个多钟头终于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我们快乐的大声呼唤“我上来了”,风将我们的声音传递出好远;站在山顶,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耳边沙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轰鸣不绝于耳;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沙漠一望无际,在蓝天白云之下描摹出苍凉、悠远的弧线,天空仿佛覆盖在其上的蓝水晶,深邃透明,折射出彩色、耀眼的光芒。白色的沙、一望无际的沙山,金色的太阳,深蓝澄澈的天空,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美。
月牙泉边看“月牙”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这首歌唱出了月牙泉的美与幻、静与透。月牙泉也称“沙泉”,宛如新月一样卧在鸣沙山脚下。
关于月牙泉的来历当地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的神奇之处在于,沙漠与绿洲原是“有我无它,有他无我”的关系。但鸣沙山脚下却违反正常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泓如新月一样美的清泉。这其实跟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系。月牙泉的周边都是高山耸立,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形成了一个月牙形,吹进这种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鸣沙山山脊的另一侧,而不往下流,这就是月牙泉诸多年来即便在遇到烈风的情况下仍然不为沙所掩盖的原因。
近看这弯清泉,旁边是亭台楼阁,她如同一位恬静的少女一样静卧于此,泉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绿色的光,周围被芦苇所包围,风过之处,芦苇点点,涟漪轻泛,似少女的裙边轻轻摇曳。与旁边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来往的游客纷纷驻足于此、流连于此拍照留念。
莫高窟中看壁画
莫高窟的神秘是有关于佛教和壁画的,去之前我心中就很向往,是什么样的壁画能让中外游客趋之若鹜,又是什么样子的壁画能存在千年而不朽,为什么在这里有那么多洞窟,又为什么壁画会画在这里?
带着满心的疑虑跟着导游进入莫高窟,作为全国著名的5A级景区,这里的安检措施很严格,过了层层安检,进入窟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威严肃立的高楼。红色、威严、神圣。共有9层楼高,之所以修成九层,是因为佛教认为9是最大的单数,属至纯至阳的数,也是佛教多用的数字。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红色的塔式建筑,红色的柱子,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整个建筑显得特别雄伟,听介绍说此楼高约45米。往里面走,在逼仄的空间内我们抬头看,不由一声惊叹!里面供奉了一座大佛,是弥勒佛组造像,他盘腿而坐,目视前方,威严又不失仁慈,据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佛像,高35.5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我们站在他脚下,个子却只有他的脚那么高,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惊叹!
出了九层楼,我们步行去另外一个很有名的洞窟,窟,也叫涅槃窟。释迦牟尼佛在此涅槃。该窟室正面呈横矩形,拱券顶,南北两端开龛。窟室的后半部分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塑像,只见大佛横卧于佛床之上,双眼闭合、一只手放于身体一侧、另一只手放于耳边。像睡着了一样,那么安详、那么静穆。全身有贴金装饰。左右及背面有七十二身举哀的各国王子、菩萨、弟子、天人等塑像,都经清代重新塑绘。这个窟室壁画内容丰富,窟顶所绘图案也以佛像坐姿为主,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排列整齐,人物形态各异,绘制栩栩如生,精巧异常。
除了这两个洞窟极具代表性以外,莫高窟的其他洞窟大多以壁画和佛像为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壁画美丽动人,色彩多以红、黄、绿、蓝为主,所绘场景有人物、亭阁楼台、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所绘人物服装飘逸,有些在抚琴、有些在唱歌、有些在跳舞,有的在讲佛经、他们神采奕奕、怡然自得。站在洞窟里看着这些壁画我好像也融入了其中,穿着漂亮的衣服,跟他们一样无忧无虑的歌唱,跳舞、参拜礼佛,进入了一种清净、愉悦、温暖、阳光的圣地。
史书上记载,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年。当时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尊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年,至今,乐尊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因为敦煌的干燥的气候也使得这些壁画和藏品得以完好的保存,敦煌的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毫米,干燥的气候是这些壁画保存完好的条件之一。
走下莫高窟窟区,看着那如蜂窝状的洞窟摸着粗糙的山石,感觉恍若隔世。曾经这里风沙遍野、金戈铁马、驼铃声声,也伤痕累累;曾经这里繁荣昌盛,人声鼎沸,锣鼓声声,也饱含深情。经年的壁画啊,你诉说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明、风土人情;神圣的佛像啊,你见证着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对美好的向往,灵魂的皈依;默然的洞窟啊,默默的矗立在这渺无人烟之地,守护着历史的风情、神圣的信仰。
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敦煌,除了去这几个著名的景区以外,还去了嘉峪关、悬壁长城、平山湖大峡谷、张掖的地质公园。每一个景区都给我带来了美与震撼,在这些美与震撼之中,我的心底升起了一丝敬畏一丝悲悯,敬畏这些传世的壁画、佛像,悲悯这里的干旱与沧桑。这样绝世的美需要我们世代去关爱他们、珍惜他们,更应该
杨丽媛,女,陕西省商洛市档案馆干部。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情用爱努力生活,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作品散见于各大媒体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