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约一程时光ID:AJP」
沙漠奇观月牙泉
王茵
好多年前听到田震唱的《月牙泉》时就有一种冲动,想去看看这月牙泉到底什么样儿,从她旁边走过后,会不会也有魂儿绕梦儿牵的感觉?可总因为种种原因,空间阻挡了前行的脚步,时间淡化了最初的信仰,去的地方多了,慢慢地月牙泉在我心里只成了一个符号!
今年的暑期之旅顺路经过这个地方,于是不顾夏日炎炎和老公劝告(我们到时下午四点左右,是沙漠最热的时候,下午六七点后去能凉快些,他几年前来过这里),匆忙买票入园,连水、防晒衣和脚套都忘了拿,生怕错失了与月牙泉相见的最佳时机。入园后,看到如织的游人和热浪滚滚的沙丘,后悔不已,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可已进来了,也就不想折腾的再出去(其实月牙泉的门票是管三天的),就先转转看吧。既来之,则安之!我得心安勿燥,否则怕热的女儿就更不想转了。
坐观光车(我和女儿主要是怕热,其实完全可以步行,大路平坦走路也没几分钟的,还能在嬉戏中看壮观的沙漠驼队)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月牙泉景区,终于要一睹我魂牵梦绕的月牙泉的芳容了,心里的那个激动呀!田震的《月牙泉》在整个景区回唱: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下车后可由沙丘地带穿越到月牙泉边,如果没穿鞋套那沙子肯定是会装满鞋子的。也可由一条栈道蜿蜒到月牙泉边,路好走没有坡度,但少了沙中穿行的乐趣。我跟女儿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随人群进入了沙漠,想很快的看到她(这个是直线距离)。可谁知在沙中穿行的那个煎熬呀!脚踩上去就陷入其中,你一动好像不前进还有后退的感觉。加之火球正烘烤着大地,不,应该是沙漠,那要比我们地面温度高好多呢!酷热的天气,行路的艰难,我们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也是边走边拍照)才到了月牙泉边。可走马灯似的游人占据着那个标志,我和女终没有等到人少了的时候(主要是太热了,受不了炙烤,没有了耐心),没有留个影,我只是趁人们换位的空档,抓拍了一张有“月牙泉”几个字的标志石碑。
我们穿过人潮,急着寻找那月牙泉。打眼看去,一汪小小的细长的泛有绿波的泉水映入眼帘,女儿说:好小呀,妈妈!是啊,怎么就那么一点!而且还被沙丘环抱着,随时都有被沙丘掩埋的可能!一种难以言表的的情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月牙泉了,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呢!她有何魅力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以南5公里的鸣沙山的北麓,长余米,宽约50米,泉水最深时平均3米左右(随着时间地貌等的变化,现在没有那么深了)。水质甘洌,清澈如镜,碧似翡翠,就如同天的镜子、沙漠的眼一样嵌在这漫漫黄沙之中。泉水的南边有亭亭玉立的白杨和茂密的芦苇,它们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这方绿洲。当然人们为了更好的看到月牙泉的全貌,还修了一座楼阁可登高而鸟瞰全景。空中时不时的有无人机飞过,耳边也飘过游人的疑惑(当然也是我的好奇):这么一池泉水,地处洼地,而且被沙丘环抱,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被黄沙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敦煌这座城市了。敦煌现在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就是盛大辉煌之意,在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的重要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游览胜地。公元前年,汉武帝得天马渥洼池中,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地”,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地。“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这就更为奇妙的月牙泉增添了传奇色彩。相传泉内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鱼和草可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所以月牙泉又称“药泉”。当然我们现在沿袭的是清代正名后的叫法,或说是因为它的形状酷似一弯新月叫月牙泉更恰当些。
据说这“千古不涸”的月牙泉在清代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撰文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平均水深8米,湖水面积超过22.5亩,那为何到现在水浅且少了呢?听说现如今主要采用人工补给的方式,水位保持在1.3-1.5米。那又是谁逼着月牙泉以“输液”为生,沦落到靠人类拯救的地步呢?
这就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人为了大力发展农业,垦荒造田,抽水灌溉,严重破坏了月牙泉边的植被,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更致命的是还在为月牙泉补给的疏勒河和党河上游修建了水库,这就直接掐断了月牙泉的生命源,年水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平均深0.7米,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月牙泉一度也分裂成两个小泉,从而失去了月牙的形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牙泉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着实的“死掉”过一回了!那它为何没有消失又如月牙了呢?我想可能是当地政府看着这“人如流水驼如龙”的热闹非凡场面,看着敦煌每年递增的游客接待量,看着逐年增多的旅游收入,不敢就那样的让它干涸了吧!我想最主要怕是要保护好这一稀有的“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的人文景观,不敢让它消失了吧!于是当地政府在月牙泉附近修筑了两座渗水池,对月牙泉进行补给灌溉,这才保住了我们的“沙漠第一泉”!
当然“沙不掩泉,千年不涸”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得天独厚的周边地形应该是它形成的必要条件。月牙泉地处一个北西南三面沙山环抱,一面开口的半封闭形的洼地中,南北为高耸的沙山,西部为边接南北两山的沙梁,东部为地形低平的开口。泉边被高山所围,沙刮不起来,而远处的沙又吹不到泉边,有时沙或者直接越过泉水。即使有堆积下来的流沙还能在空气动力学原理下,由上旋的风吹到鸣沙山山脊的另一侧,于是就有了这亘古的“沙不掩泉”的奇观。月牙泉的北侧为党河冲击平原,党河是月牙泉外围地区唯一一个地表水系。月牙泉地处沙漠,常年干旱少雨,如果没地下水注入的话,那么也不会有这“千年不涸”之泉了吧!所以说高定位的区域地下水位才是它数千年不干的基本保证。
奇特的内部结构也是它形成的重要因素。泉域古洼槽的形成以及洼槽中沉积的大厚度第四季松散堆积物,为泉域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尽管有风沙的冲击但并没有破坏这种天然的补排的动态平衡。在这种条件下,北部平原区域的地下水通过这一地下廊道(月牙泉是党河的一段古河道,泉底是松散的沙砾层,水流通畅)进入泉域后,在地形低洼处溢出来,所以月牙泉才潜流不断,水体丰盈,有“古井”之美称!
有位诗人曾说月牙泉是鸣沙山的逗点,鸣沙山是月牙泉的余音。看了月牙泉不去爬沙那也是一憾事,于是到了7:30后我开始加入了浩荡的爬沙队伍。说是爬沙,其实就是顺着沙漠里搭建的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登,由于人多,几乎是一步三停,在等待中,激动的人们等不到爬到山顶,时不时的走下梯子,坐或是躺的留影于沙漠的不同角度。终于不负有心人,我如愿爬到了沙顶,看到了沙漠摩托和卡丁车游戏。抬望眼去,沙丘连绵,望不到边际,夕阳下金黄色的沙漠更有一种说不出魅力!这时再望来处,真有杜老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高处看月牙泉更加小了,不过也更加碧蓝深邃,更像沙漠的眼了!
女儿嫌热没有爬沙,我也不敢流连,于是赶忙让游客拍了张照片,就匆忙下“山”。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在沙漠里得这样说了:下山容易上山难啊!下山时不用梯子,尽管下行,踩在细软的沙子里,听着沙因摩擦振动而发出的轻若丝竹之声,舒服惬意,光脚走会更尽兴!当然你也可以滑沙而下,速度快,但与沙的亲密接触时间可就少了呀!我选择走走跑跑的方式,尽情释放自我,虽然满鞋子都是沙子,可心里美美哒!下山的感觉真好,明早得再来过过瘾,在下山时我就萌生了这样的念头。于是见到女儿就极力劝说她,让她第二天早起,跟我一起看看晨曦中的泉和沙。
第二天我们起个大早,可还是没能一睹黎明时分的沙泉美景。进入景区后依然是跟随着如织的游人,爬沙、赏泉、留影,然后开启我最快乐的下山模式,这次戴了鞋套,没有了沙子钻满鞋子的苦恼,可总觉得少了些与沙子亲密接触的乐趣。
很快就下了山,于是趁着阴凉再次近距离的观赏了月牙泉。看着队队骆驼,听着阵阵驼铃,望着起伏的山峦,踩着绵软的黄沙,然后和女儿边走边留影。太阳已升得老高了,沙漠的热浪再次掀起,我们不得不惜别这片神奇多情的土地。不知是太过于留恋,还是自己忘乎所以,陶醉于沙和泉的世界,沉浸在可爱女儿用手和胳臂比划骆驼从站立到卧倒在地的瞬间,竟然在走出很远后才发现丢了我最爱的“道具”,这难道又是上天的安排,让我在照相时想起我那多功能披肩,想起那“山以灵而故鸣,水似神而益秀,能使人怡性,能给人洗心”的鸣沙山和月牙泉?
歌曲还在耳边回荡,但真正的沙和泉已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愿人们能与沙泉和谐共生,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纵使时间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仍只求岁月留住沙和泉美丽的容颜,保住我们这一稀有的沙漠奇观!
作者简介:王茵,高中语文老师。喜欢游山玩水,享受美食,空闲时间读读美文,写写感受。
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73.html